北京高中生物--失分要記
警示一 有關“組成細胞化學元素含量、作用”
失分要記
(1)活細胞內含量最多的元素一般是O而不是C,組成細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根據(jù)元素的含量劃分的。無論是大量元素還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體必需的元素,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警示二 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
失分要記
(1)在蛋白質的計算中,要特別注意題中設問的是“氨基酸的數(shù)量”還是“氨基酸的種類”。
(2)計算O和H的數(shù)量變化時,不要漏掉H2O中的O、H數(shù)值。
警示三 有關“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失分要記
(1)脂肪與脂質:脂肪是脂質中的一類物質,脂質除包括脂肪外還包括磷脂和固醇等。
(2)蛋白質水解與變性:蛋白質水解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肽鍵被破壞,得到多肽和氨基酸的過程;蛋白質變性是在過酸、過堿、重金屬、溫度過高等條件下,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而肽鍵沒有被破壞。
(3)水解產(chǎn)物與氧化產(chǎn)物:水解產(chǎn)物是在水解酶作用下,大分子有機物水解形成的小分子有機物。氧化產(chǎn)物是有機物參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的產(chǎn)物。
警示四 有關“細胞膜結構與功能”
失分要記
(1)只有細胞膜的外側存在糖蛋白,細胞器膜和細胞膜內側不存在糖蛋白。
(2)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細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
(3)不同細胞的細胞膜中各組分的含量不同,這與細胞的功能有關,如功能越復雜的膜中,蛋白質的種類和數(shù)量越多。
警示五 有關“細胞結構和功能”
失分要記
(1)絕大多數(shù)原核生物、真菌和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但其組成成分不同。
(2)中心體不能作為鑒定動植物細胞的依據(jù),但可作為鑒定動物細胞和高等植物細胞的依據(jù)。
(3)真核生物: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無線粒體不能進行有氧呼吸(如蛔蟲、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4)原核生物:無葉綠體但含光合色素時,可進行光合作用(如藍藻);無線粒體但含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時,可進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細菌等)。
警示六 有關“分泌蛋白與細胞器的關系”
失分要記
(1)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有關結構: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細胞膜;有關的具膜結構:線粒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細胞膜。
(2)有活性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多種細胞器的協(xié)作;核糖體是組成分泌蛋白的肽鏈的合成場所,肽鏈需在內質網(wǎng)中盤曲、折疊形成特定空間結構,經(jīng)高爾基體進行最后的“加工、分類與包裝”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再分泌到細胞外行使一定的功能。
警示七 有關“細胞核結構和功能”
失分要記
(1)核孔是蛋白質、RNA等大分子進出細胞核的通道。小分子物質是通過核膜以跨膜運輸方式進出細胞核的,而不通過核孔。
(2)核孔是由多種蛋白質構成的復合結構,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選擇性,如細胞核中的DNA不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
(3)核仁參與r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分布于染色體(染色質)上。
(4)核孔的數(shù)量、核仁的大小與細胞代謝有關,如代謝旺盛、蛋白質合成量大的細胞,核孔數(shù)多,核仁較大。
警示八 有關“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失分要記
(1)跨膜運輸包括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是小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物質運輸方式,其動力來自于ATP或物質濃度差。
(2)無機鹽離子的運輸方式并非都是主動運輸,在順濃度梯度情況下,也可以被動運輸方式進出細胞。
(3)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與膜的流動性有關,是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物質運輸方式,靠ATP提供動力。
警示九 有關“酶的組成及特性”
失分要記
(1)酶并非都是蛋白質,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應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溫度和pH通過影響酶活性,進而影響酶促反應速率。
②底物濃度和酶濃度也能影響酶促反應速率,但并未改變酶活性。
(3)分析與酶有關曲線時首先要弄清橫坐標、縱坐標表示的意義,其次再分析影響該曲線的因素有幾個,一般情況下,曲線未達到飽和時,影響因素是橫坐標的因素,達到飽和穩(wěn)定狀態(tài)后限制因素是除橫坐標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警示九 有關“酶的組成及特性”
失分要記
(1)酶并非都是蛋白質,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應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溫度和pH通過影響酶活性,進而影響酶促反應速率。
②底物濃度和酶濃度也能影響酶促反應速率,但并未改變酶活性。
(3)分析與酶有關曲線時首先要弄清橫坐標、縱坐標表示的意義,其次再分析影響該曲線的因素有幾個,一般情況下,曲線未達到飽和時,影響因素是橫坐標的因素,達到飽和穩(wěn)定狀態(tài)后限制因素是除橫坐標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警示十一 有關“ATP的結構及轉化”
失分要記
(1)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鍵水解時能夠釋放出高達30.54 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與能量有關的一種物質,但不可將兩者等同起來。
(2)ATP轉化為ADP需ATP酶的催化,同時也需要消耗水。
(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從物質方面來看是可逆的,從酶、進行的場所、能量方面來看是不可逆的。
警示十二 有關“細胞呼吸的場所、過程及方式”
失分要記
(1)細胞呼吸的場所及過程
①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細胞膜。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
②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階段不需要O2,只有第三階段需要O2。
(2)無線粒體的真核細胞(或生物)只能進行無氧呼吸,如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蛔蟲等,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一些原核生物無線粒體,但進行有氧呼吸。
警示十三 有關“光合作用的物質及變化”
失分要記
(1)光合作用中產(chǎn)生的[H]為NADPH,呼吸作用中產(chǎn)生的[H]為NADH,兩種[H]不是同一種物質。
(2)光合作用光反應中產(chǎn)生的ATP只能被暗反應所利用,呼吸作用中產(chǎn)生的ATP可被除暗反應外的各項生命活動所利用。
(3)CO2中的C進入C3但不進入C5,最后進入(CH2O),C5中的C不進入(CH2O),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證明。
警示十四 有關“凈光合作用與真正光合作用”
失分要記
(1)光下并不是只進行光合作用,細胞呼吸同時進行,如果有氧氣釋放,說明光合作用強度大于細胞呼吸強度;如果有二氧化碳釋放,說明光合作用強度小于細胞呼吸強度。
(2)對于密閉透明容器中的綠色植物,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氣的變化量反映了植物體進行的呼吸作用;在光照下,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氣的變化量,是植物體凈光合作用的結果。
凈光合作用=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警示十五 有關“影響光合、呼吸的因素”
失分要記
(1)影響光合、呼吸的主要因素
①溫度改變時,細胞呼吸會受到影響;光合作用不管是光反應還是暗反應均會受影響,但主要影響暗反應,因為參與暗反應的酶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比參與光反應的多。
②CO2濃度很低時,光合作用不能進行;當CO2濃度大于某值時,光合作用才能進行。CO2濃度過大時,會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影響到光合作用。
(2)環(huán)境因素改變引發(fā)的補償點和飽和點的移動
植物的光(CO2)補償點和光(CO2)飽和點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當外界環(huán)境變化時,光(CO2)補償點和光(CO2)飽和點都會發(fā)生相應變化,規(guī)律如下:
①若呼吸速率增加,CO2(光)補償點應右移,反之應左移。
②若呼吸速率基本不變,條件的改變使光合速率下降時,CO2(光)補償點應右移,反之應左移。
③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相比,CO2(光)補償點和飽和點都相應向左移動
警示十六 有關“細胞周期”
失分要記
細胞周期的判定
①只有連續(xù)分裂的細胞才有細胞周期,如植物形成層細胞、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動物皮膚生發(fā)層細胞。
②高度分化的細胞,如神經(jīng)細胞、表皮細胞等沒有細胞周期。
③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的細胞無細胞周期。
警示十七 有關“有絲分裂過程及物質結構的變化”
失分要記
(1)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始終都有同源染色體存在,但它們既不配對,也不分開。
(2)染色單體并非分裂全過程都存在,它形成于間期,出現(xiàn)于前期,消失于后期。
(3)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不是紡錘絲牽引的結果。用秋水仙素處理抑制紡錘體形成,無紡錘絲牽引著絲點,復制后的染色體的著絲點照樣分裂,使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這就說明著絲點分裂不是紡錘絲牽引所致。
(4)赤道板不是細胞結構,是一個假想的平面,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板是一真實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出現(xiàn)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末期。
警示十八 有關“減數(shù)分裂過程及變化”
失分要記
(1)同源染色體的大小并非全相同:同源染色體形態(tài)、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相同的,如男性體細胞中X染色體和Y染色體是同源染色體,X染色體較大,Y染色體較小。
(2)并非所有細胞分裂都存在四分體:聯(lián)會形成四分體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現(xiàn)象,有絲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不進行聯(lián)會,不存在四分體。
(3)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發(fā)生的時間沒有先后: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離,與此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
警示十九 有關“細胞分化與細胞全能性”
失分要記
(1)同一個體的不同體細胞中核遺傳物質完全相同,但由于選擇性表達的基因不同,因而轉錄生成的mRNA及翻譯生成的蛋白質不完全相同。
(2)已分化的細胞都含有保持該物種遺傳特性所需要的全套遺傳物質,因而都具有全能性。
(3)植物細胞全能性的表達需要一定的條件,即離體、無菌,一定的營養(yǎng)物質,植物激素等。未脫離植物體的細胞,其全能性受到抑制,不能發(fā)育成完整的新個體。
(4)一般來說,細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難以表達,細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容易表達,但卵細胞的分化程度較高,其全能性也較容易表達。
警示二十 有關“細胞癌變、衰老、凋亡”
失分要記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體細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細胞中,只不過在癌細胞中兩種基因已發(fā)生突變。
(2)細胞的癌變是細胞畸形分化的結果,對機體有害。
(3)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并不總是同步的,在幼年個體中有衰老的細胞,老年個體中有新產(chǎn)生的細胞,但細胞總體衰老會導致個體的衰老。
(4)細胞衰老和凋亡對機體的正常發(fā)育都是有利的,細胞壞死對機體有害。
(5)細胞凋亡與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有關,但不屬于細胞分化過程。
警示二十一 有關“遺傳物質的發(fā)現(xiàn)實驗”
失分要記
(1)肺炎雙球菌轉化的實質和影響因素
①在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不要認為DNA也變性失活,DNA在加熱過程中,雙螺旋解開,氫鍵被打開,但緩慢冷卻時,其結構可恢復。
②轉化的實質并不是基因發(fā)生突變,而是S型細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細菌的DNA中,即實現(xiàn)了基因重組。
③在轉化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細菌均轉化成S型細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原因是轉化受DNA的純度、兩種細菌的親緣關系、受體菌的狀態(tài)等因素影響。
(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的標記誤區(qū)
35S(標記蛋白質)和32P(標記DNA)不能同時標記在同一噬菌體上,因為放射性檢測時只能檢測到存在部位,不能確定是何種元素的放射性。
(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與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方法不同
①前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即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的特征元素(32P和35S);
②后者則采用直接分離法,即分離S型細菌的DNA、多糖、蛋白質等,分別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yǎng)
警示二十二 有關“DNA結構及復制的計算”
失分要記
(1)堿基計算
①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補配對的堿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該比值體現(xiàn)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異性。
②若已知A占雙鏈的比例=c%,則A1/單鏈的比例無法確定,但最大值可求出為2c%,最小值為0。
(2)水解產(chǎn)物及氫鍵數(shù)目計算
①DNA水解產(chǎn)物:初步水解產(chǎn)物是脫氧核苷酸,徹底水解產(chǎn)物是磷酸、脫氧核糖和含氮堿基。
②氫鍵數(shù)目計算:若堿基對為n,則氫鍵數(shù)為2n~3n;若已知A有m個,則氫鍵數(shù)為3n-m。
(3)DNA復制計算
在做DNA分子復制的計算題時,應看準是“含”還是“只含”,是“DNA分子數(shù)”還是“鏈數(shù)”
警示二十三 有關“基因的轉錄、翻譯”
失分要記
(1)轉錄的產(chǎn)物有三種RNA,但只有mRNA攜帶遺傳信息,并且三種RNA都參與翻譯過程,只是分工不同。
(2)密碼子的專一性和簡并性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和蛋白質結構及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
(3)翻譯進程中核糖體沿著mRNA移動,讀取下一個密碼子,但mRNA不移動。
(4)DNA上遺傳信息、密碼子、反密碼子的對應關系如下圖所示:
(5)解答蛋白質合成的相關計算時,應看清是DNA上(或基因中)的堿基對數(shù)還是個數(shù);是mRNA上密碼子的個數(shù)還是堿基的個數(shù);是合成蛋白質中氨基酸的個數(shù)還是種類。
警示二十四 有關“中心法則五大過程”
失分要記
(1)需要解旋的過程及相關酶:DNA復制(兩條鏈都作為模板),需解旋酶解旋;轉錄(DNA的一條鏈作為模板),需RNA聚合酶解旋。
(2)高等動植物只有DNA復制、轉錄、翻譯三條途徑,但具體到不同細胞情況不盡相同,如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等分裂旺盛的組織細胞中三條途徑都有;但葉肉細胞等高度分化的細胞無DNA復制途徑,只有轉錄和翻譯兩條途徑;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信息傳遞。
(3)RNA復制和逆轉錄只發(fā)生在RNA病毒中,是后來發(fā)現(xiàn)的,是對中心法則的補充和完善。
(4)進行堿基互補配對的過程——上述五個過程都有;進行堿基互補配對的場所有四個,即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
警示二十五 有關“基因分離定律原理”
失分要記
(1)雜合子(Aa)產(chǎn)生雌雄配子數(shù)量不相等
基因型為Aa的雜合子產(chǎn)生雌配子有兩種A∶a=1∶1或產(chǎn)生雄配子有兩種A∶a=1∶1,但雌雄配子的數(shù)量不相等,一般來說,生物產(chǎn)生的雄配子數(shù)遠遠多于雌配子數(shù)。
(2)符合基因分離定律并不一定就會出現(xiàn)特定性狀分離比
①F2中3∶1的結果必須在統(tǒng)計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數(shù)目較少,不一定符合預期的分離比;
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導致遺傳分離比變化,如隱性致死、純合致死、顯性致死等。
(3)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強調的是相同基因型個體的交配,如基因型為AA、Aa群體中自交是指:AA×AA、Aa×Aa;
②自由交配強調的是群體中所有個體進行隨機交配,如基因型為AA、Aa群體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4)鑒定純合子、雜合子不一定都選測交法:
警示二十六 有關“兩大遺傳定律實驗方法”
失分要記
(1)看清是探究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驗證性實驗不需要分情況討論直接寫結果或結論,探究性實驗則需要分情況討論。
(2)看清題目中給定的親本情況,確定用自交還是測交。自交只需要一個親本即可,而測交則需要兩個親本。
(3)不能用分離定律的結果證明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因為兩對等位基因不管是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在單獨研究時都符合分離定律,都會出現(xiàn)3∶1或1∶1這些比例,無法確定基因的位置,也就無法證明是否符合自由組合定律。
警示二十七 有關“伴性遺傳的發(fā)現(xiàn)及遺傳特點”
失分要記
(1)薩頓假說運用了類比推理法;摩爾根的科學發(fā)現(xiàn)運用了假說—演繹法;摩爾根的發(fā)現(xiàn)又為薩頓的假說提供了科學證據(jù)。
(2)伴性遺傳有其特殊性
①雌雄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不同,有同型和異型兩種。
②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體上,Y或W染色體上無相應的等位基因,從而像XbY或ZbW的單個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也能表現(xiàn)。
③Y或W染色體非同源區(qū)段上攜帶的基因,在X或Z染色體上無相應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應性別的個體之間傳遞。
④性狀的遺傳與性別相聯(lián)系。在寫表現(xiàn)型和統(tǒng)計后代比例時,一定要與性別相聯(lián)系。
(3)X、Y染色體的來源及傳遞規(guī)律
①X1Y中X1只能由父親傳給女兒,Y則由父親傳給兒子;
②X2X3中X2、X3任何一條都可來自母親,也可來自父親,向下一代傳遞時,任何一條既可傳給女兒,又可傳給兒子;
③一對夫婦(X1Y×X2X3)生兩個女兒,則女兒中來自父親的都為X1,應是相同的,但來自母親的既可能為X2,也可能為X3,不一定相同。
鑒定某生物個體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當被測個體是動物時,常采用測交法;當被測個體是植物時,測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較簡單。
警示二十八 有關“人類遺傳病、家族病、先天性疾病”
失分要記
(1)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遺傳病,如傳染病。
(2)大多數(shù)遺傳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遺傳病可在個體生長發(fā)育到一定年齡才表現(xiàn)出來,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遺傳病。
(3)攜帶遺傳病基因的個體不一定會患遺傳病,如白化病基因攜帶者;不攜帶遺傳病基因的個體也可能患遺傳病,如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4)用集合的方式表示遺傳病與兩類疾病的關系如下:
警示二十九 有關“基因突變、基因重組”
失分要記
(1)基因突變發(fā)生的時期
①無絲分裂、原核生物的二分裂及病毒DNA復制時均可發(fā)生基因突變。
②基因突變不只發(fā)生在分裂間期,而是在各個時期都有。
(2)基因突變本質分析
①基因突變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內部堿基對種類和數(shù)目的改變,基因的數(shù)目和位置并未改變。
②基因突變≠DNA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替換
a.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不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也可發(fā)生堿基對的改變。
b.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RNA中堿基的增添、缺失、替換引起病毒性狀變異,廣義上也稱基因突變。
③生殖細胞的突變率一般比體細胞的突變率高,這是因為生殖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時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更加敏感。
④基因突變一定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但卻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3)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判別
①如果是有絲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上基因不同,則為基因突變的結果。
②如果是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導致的。
警示三十 有關“染色體變異及育種過程”
失分要記
(1)染色體變異中的可育、不可育與可遺傳界定
①單倍體并非都不育。二倍體的配子發(fā)育成的單倍體,表現(xiàn)為高度不育;多倍體的配子如含有偶數(shù)個染色體組,則發(fā)育成的單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及等位基因,可育并能產(chǎn)生后代。
②“可遺傳”≠可育。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二倍體的單倍體等均表現(xiàn)“不育”,但它們均屬于可遺傳變異。
(2)單倍體育種與多倍體育種分析
①單倍體育種包括花藥離體培養(yǎng)和秋水仙素處理等過程,花藥離體培養(yǎng)只是單倍體育種的一個操作步驟。
②兩種育種方式都出現(xiàn)了染色體加倍情況:單倍體育種操作對象是單倍體幼苗,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得到的植株是純合子;多倍體育種的操作對象是正常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示三十一 有關“育種方式”
失分要記
(1)雜交育種是最簡捷的方法,而單倍體育種是最快獲得純合子的方法,可顯著縮短育種年限。
(2)讓染色體加倍可以用秋水仙素等進行處理,也可采用細胞融合的方法,且此方法能在兩個不同物種之間進行。
(3)原核生物不能進行減數(shù)分裂,所以不能運用雜交的方法進行育種,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誘變育種。
(4)若要培育隱性性狀個體,則可用自交或雜交的方法,只要出現(xiàn)該性狀即可穩(wěn)定遺傳。
(5)有些植物如小麥、水稻等,雜交實驗較難操作,則最簡便的方法是自交。
(6)若實驗植物為營養(yǎng)繁殖類如馬鈴薯等,則只要出現(xiàn)所需性狀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純種。
警示三十二 有關“生物進化概念及過程”
失分要記
(1)生物進化概念分析
①物種與種群:一個物種可以形成多個種群,一個種群必須是同一物種。同一物種的多個種群間存在地理隔離。
②突變與基因突變:“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③抗藥個體不是農藥誘導產(chǎn)生的:在噴施農藥之前,害蟲中就存在抗農藥的突變個體,噴施農藥僅殺滅不抗藥的個體,抗藥的個體存活下來,農藥不能使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變異,只是將抗藥性個體選擇出來。
(2)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分析
①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產(chǎn)生。
②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物種的形成:
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種變化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引發(fā)生殖隔離,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b.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
警示三十三 有關“反射弧受損部位”
失分要記
反射弧受損的分析方法
反射弧只有在結構上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動。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損,反射活動都將不能完成。此類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感受器或傳入神經(jīng)受損:由于神經(jīng)沖動不能傳到脊髓和大腦皮層,無感覺,效應器不能作出反應。
(2)傳出神經(jīng)或效應器受損:神經(jīng)沖動能傳到脊髓并通過上行傳導束傳到大腦皮層,有感覺,但效應器不能作出反應。
(3)神經(jīng)遞質被阻斷不能釋放:神經(jīng)沖動不能傳到效應器,效應器不能作出反應。
警示三十四 有關“電流計偏轉情況”
失分要記
(1)判斷指針是否偏轉及偏轉的方向,要比較與電流計兩極相連的神經(jīng)膜電位情況:電位相同——指針不偏轉;電位不同——指針由正電位偏向負電位。
(2)判斷指針偏轉次數(shù),要分析與電流計兩極相連的神經(jīng)
膜興奮情況:兩處神經(jīng)膜都不興奮——指針偏轉0次;兩處神經(jīng)膜同步興奮——指針偏轉0次;兩處神經(jīng)膜不同步興奮——指針偏轉2次;只有一處興奮——指針偏轉1次。
警示三十五 有關“突觸傳遞過程及異常”
失分要記
(1)正常情況下:神經(jīng)遞質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引起突觸后膜興奮或抑制后,立即被相應酶分解而失活或被重新吸收。
(2)異常情況:
①若某種有毒物質使分解神經(jīng)遞質的相應酶變性失活,則突觸后膜可能會持續(xù)興奮或抑制。
②若突觸后膜上受體位置被某種有毒物質占據(jù),則神經(jīng)遞質不能與之結合,突觸后膜不會產(chǎn)生電位變化,阻斷信息傳導。
警示三十六 有關“動物激素調節(jié)”
失分要記
(1)激素及其分泌腺體分析
①激素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調節(jié)作用。
②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種消化酶;又有內分泌腺——胰島分泌調節(jié)血糖的激素。
③體液調節(jié)并非激素調節(jié):在體液調節(jié)中,激素調節(jié)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對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也屬于體液調節(jié)。
(2)酶、神經(jīng)遞質、激素、載體及抗體
①激素發(fā)揮作用后就被滅活,神經(jīng)遞質發(fā)揮作用后可被降解,抗體發(fā)揮作用后,隨時間推移也逐漸被降解;而酶、載體發(fā)揮作用后仍具有活性。
②抗體、載體、部分激素是蛋白質;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酶是RNA;神經(jīng)遞質的化學本質有乙酰膽堿、多巴胺、腎上腺素、氨基酸類和一氧化氮等。
警示三十七 有關“體溫調節(jié)過程、機理”
失分要記
(1)體溫感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體溫調節(jié)中樞位于“下丘腦”;溫度感受器是感受溫度變化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膚,還廣泛分布在黏膜及內臟器官中。
(2)高溫條件下的體溫調節(jié)只是增加散熱量,不減少產(chǎn)熱量,調節(jié)方式主要是神經(jīng)調節(jié);寒冷條件下的體溫調節(jié)既增加產(chǎn)熱量,又減少散熱量,調節(jié)方式既有神經(jīng)調節(jié),又有激素調節(jié)。
(3)寒冷環(huán)境中比炎熱環(huán)境中散熱更快、更多。寒冷環(huán)境中機體代謝旺盛,產(chǎn)熱增加,散熱也增加。
(4)機體產(chǎn)熱和散熱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機制如下:外界溫度低時,機體產(chǎn)熱多,散熱也多;外界溫度高時,機體產(chǎn)熱少,散熱也少。當產(chǎn)熱多于散熱時,則體溫升高;當產(chǎn)熱少于散熱時,則體溫降低。如果人在發(fā)高燒時,人體的產(chǎn)熱不一定大于散熱,除非病人的體溫在繼續(xù)升高,如果溫度保持不變,則產(chǎn)熱就等于散熱。
警示三十八 有關“血糖調節(jié)機理及過程”
失分要記
(1)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為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其中神經(jīng)調節(jié)通過體液調節(jié)發(fā)揮作用。
(2)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濃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濃度升高的激素并不僅有胰高血糖素,還有腎上腺素。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之間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與腎上腺素之間是協(xié)同作用。
(3)參與調節(jié)血糖穩(wěn)定的糖原是肝糖原,肌糖原不會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
(4)下丘腦作用于胰島細胞是通過有關神經(jīng)實現(xiàn)的,并不是通過促激素釋放激素實現(xiàn)的。
警示三十九 有關“免疫細胞及免疫活性物質”
失分要記
(1)吞噬細胞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還在特異性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2)T細胞既參與細胞免疫,也參與部分體液免疫。
(3)T細胞和B細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4)由淋巴細胞到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細胞的遺傳物質并未發(fā)生改變,分化只是發(fā)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5)對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來說,初次免疫只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不僅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增殖分化,而且記憶細胞可以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漿細胞或效應T細胞。
(6)在再次免疫中,記憶細胞非常重要,然而抗體不是由記憶細胞產(chǎn)生的,仍是由漿細胞合成并分泌的。
(7)唯一能產(chǎn)生抗體的細胞是漿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都不能產(chǎn)生;唯一沒有識別抗原功能的細胞是漿細胞;特異性免疫中除漿細胞外,唯一沒有特異性識別抗原功能的細胞是吞噬細胞,其余免疫細胞都有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功能。
(8)免疫活性物質并非都由免疫細胞產(chǎn)生,如唾液腺、淚腺細胞都可產(chǎn)生溶菌酶。
警示四十 有關“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及作用機理”
失分要記
(1)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判斷方法
①根據(jù)免疫的結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細胞裂解并釋放其中隱藏的抗原,則為細胞免疫;如果兩種成分結合,形成沉淀或細胞集團,則為體液免疫。
②根據(jù)抗原的種類:如果抗原只進入體液,則為體液免疫;如果抗原進入組織細胞內,則為細胞免疫。
(2)免疫器官受損對免疫細胞及機體免疫的影響
①切除胸腺,T細胞、記憶T細胞和效應T細胞將不能產(chǎn)生,細胞免疫幾乎全部喪失,保留少部分體液免疫。
②骨髓遭到破壞,造血干細胞不能產(chǎn)生,其他免疫細胞都將不能產(chǎn)生,一切特異性免疫全部喪失,但輸入造血干細胞,細胞免疫恢復。
③若胸腺和骨髓都遭到破壞,喪失一切特異性免疫,再輸入造血干細胞,特異性免疫并未恢復。
警示四十一 有關“生長素及其兩重性”
失分要記
(1)生長素的“低濃度”與“高濃度”是相對的,具體數(shù)值隨植物種類及同一植物體內器官的不同而不同,如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度高于單子葉植物。而同一植物體中,根、芽、莖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依次減弱,即莖的敏感度最低。此外,“分布多”不一定就是“高濃度”,如幼苗橫放時,近地側生長素分布多,對根來說是高濃度,對莖來說卻還在低濃度范圍內。
(2)頂端優(yōu)勢對側芽的抑制程度的理解
頂端優(yōu)勢現(xiàn)象中,頂芽產(chǎn)生的生長素會源源不斷地往下運輸,離頂芽越近的側芽積累的生長素越多,抑制作用越強;離頂芽越遠的側芽積累的生長素越少,抑制作用越弱。
警示四十二 有關“植物激素性質及功能”
失分要記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體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機物,激素種類不同,化學本質不同。
(2)生長素有極性運輸?shù)奶攸c,其他植物激素沒有。
(3)植物激素具有遠距離運輸?shù)奶攸c,激素種類不同,運輸?shù)姆绞胶头较虿灰欢ㄏ嗤?/span>
(4)植物激素具有調節(jié)功能,不參與植物體結構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營養(yǎng)物質。
(5)利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長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似物具有生長素的作用,但植物體內沒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長時間發(fā)揮作用。
警示四十三 有關“植物激素間的關系”
失分要記
(1)協(xié)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進生長的激素: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②延緩葉片衰老的激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脫落
②種子萌發(fā)
(3)生長素在濃度適宜時促進植物生長,同時誘導乙烯的合成,但當其濃度過高時,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乙烯對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超過了生長素對細胞生長的促進作用時,則開始抑制植物的生長。
警示四十四 有關“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
失分要記
(1)對“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種群數(shù)量增長倍數(shù),不是增長率。λ>1時,種群密度增大;λ=1時,種群密度保持穩(wěn)定;λ<1時,種群密度減小。
(2)K值不是一成不變的:
K值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當環(huán)境遭到破壞時,K值會下降;反之,K值會上升。
(3)種群增長率和增長速率的區(qū)別
①種群增長率是指種群中增加的個體數(shù)占原來個體數(shù)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長速率是指某一段時間內增加的個體數(shù)與時間的比值。在坐標圖上可用某時間內對應曲線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則增長速率大。
③在“J”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基本不變,增長速率逐漸增大;在“S”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逐漸減小,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警示四十五 有關“種間關系”
失分要記
(1)競爭和捕食的區(qū)別
①競爭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為了爭奪資源、空間等生活條件而發(fā)生斗爭,并不以直接獲得食物為目的。
②捕食則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與能量,用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況不屬于捕食:一種生物以非生物為食,如牛飲水;一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如鱸魚以本種的幼魚為食,這屬于種內斗爭。
(2)寄生與腐生的區(qū)別
寄生是從活的生物體內獲得營養(yǎng)物質;腐生是從死的生物體內獲得營養(yǎng)物質。
(3)種內斗爭與競爭的區(qū)別
簡記為:“同斗爭”,“異競爭”?!巴窢帯?同種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種內斗爭,如公羚羊爭奪配偶?!爱惛偁帯?不同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競爭,如水稻和稗草爭奪陽光。
警示四十六 有關“群落演替的種類及過程”
失分要記
(1)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yōu)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
(2)任何環(huán)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終達到一個成熟階段,這時候群落和周圍環(huán)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穩(wěn)定狀態(tài)。此時物種與環(huán)境之間高度協(xié)調,能量和物質的利用率高,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也高。
(3)決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內部。群落之外的環(huán)境條件,諸如氣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
警示四十七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
失分要記
(1)判斷生產(chǎn)者時要注意是否為自養(yǎng)型生物,若為自養(yǎng)型生物,則為生產(chǎn)者。
(2)判斷消費者時要特別注意“異養(yǎng)型”、“非腐生”等關鍵詞,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為消費者。
(3)判斷分解者的主要依據(jù)是能否把動植物的遺體、殘枝敗葉等轉變成無機物,即營腐生生活,如蚯蚓。
警示四十八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概念及過程”
失分要記
(1)能量流動中的兩個比較:
①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同化量和攝入量的比較
同化量為每一營養(yǎng)級通過攝食并轉化成自身有機物的能量,攝入量是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消費者產(chǎn)生的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該營養(yǎng)級同化的能量,它實際上與上一營養(yǎng)級的遺體、殘骸一樣,屬于上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
②能量傳遞效率與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較
a.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若以“營養(yǎng)級”為單位,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10%~20%。
b.能量利用率:流入最高營養(yǎng)級的能量占生產(chǎn)者能量的比值。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鏈越短,能量利用率越高。
(2)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過程分析:
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不單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過程,還包括能量的傳遞和轉化過程。
②散失的熱能不可以被生產(chǎn)者固定再次進入生態(tài)系統(tǒng),故能量流動單向不循環(huán)且逐級遞減。
③有些分解者可為消費者提供能量,如人吃蘑菇,雞吃蚯蚓等,但分解者不可為生產(chǎn)者提供能量。
警示四十九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兩種穩(wěn)定性”
失分要記
(1)抵抗力穩(wěn)定性與恢復力穩(wěn)定性并不都呈負相關。
在某些特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抵抗力穩(wěn)定性和恢復力穩(wěn)定性都很低,如北極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
(2)抵抗力穩(wěn)定性和恢復力穩(wěn)定性的判斷
某一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徹底被破壞之前,受到外界干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恢復的過程,應視為抵抗力穩(wěn)定性,如河流輕度污染的凈化;若遭到徹底破壞,則其恢復過程應為恢復力穩(wěn)定性,如火災后草原的恢復等。
警示五十 有關“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0 個回復